鲁网 > 潍坊频道 > 精彩专题 > 文化名市看潍坊 > 潍坊各地 > 正文

实施潍水文化记忆工程 推进昌邑文化名市建设

2018-04-11 14:4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旅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昌邑文化名市建设,要高度重视并做好昌邑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打造昌邑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昌邑城市内涵和形象的基础性工程。

  鲁网潍坊4月11日讯(记者 张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旅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昌邑文化名市建设,要高度重视并做好昌邑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打造昌邑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昌邑城市内涵和形象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昌邑市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工作顺利推进,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已拥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784处,数量列全省第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8.7万件,列全省第十;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潍坊市级24项,昌邑市级79项。龙池镇齐西村入选全国传统村落,卜庄镇夏店街村入选山东省传统村落,姜泊村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龙池抗战烈士祠、齐氏家风家训馆、姜泊古民居、胶北特委旧址、陈干事迹陈列馆、于恩波纪念馆、昌邑民间收藏博物馆、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地方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已修缮建设完成,王滨故居、峻青事迹陈列馆、李福泽故居、昌南县委旧址等正在修缮维护中,马渠、火道、于郜等十余个村庄已建成村史馆,围子街道启动了村村编修村志工程。

  研究制定潍水文化记忆保护发展规划

  立足于保护,着眼于传承与发展,围绕打造丝绸、华侨、红色等特色文化品牌,确定重点,明确方向,规范程序,科学安排,避免工作随意性、盲目性。

  实施地方文史资料征集编修工程

  广泛开展地方文献征集活动,抢救保护和挖掘整理昌邑地方历史文化资料。建立健全地方文史资料报送制度,规定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编印的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必须及时报送潍坊市图书馆、档案馆保存。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捐献地方文史资料。成立专门班子,组织专门力量,编印出版昌邑地方历史文化丛书。推广围子街道经验,组织发动全市所有行政村,村村编修村志。

  实施地方历史文化展示工程

  结合市博物馆扩建和美术馆、史志馆建设工程的启动,加快推进辛置墓地考古挖掘成果整理研究、昌邑古代盐业遗址勘探规划、廒里村古沉船挖掘修复等重大考古项目,丰富馆藏文物。各镇、街、区积极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镇(街、区)史馆及地方名人纪念馆。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建设反映村庄变迁发展历史的村史馆,保存文化记忆,发挥教育作用。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区

  针对昌邑市非遗项目分散、传习困难问题,成立昌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加强协作交流和行业管理服务。建议依托绿博园现有空闲设施及旅游资源,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吸引茧绸织造、草编、剪纸、土陶制作、小章竹马等一批适宜的非遗项目进驻绿博园,利用周末现场展示、表演,建成集项目展示、体验教育、产品交易于一体的非遗项目聚集区,便于统一宣传推介,推动非遗产业化。同时,通过举办非遗摄影大赛、民间传统工艺博览会、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加大非遗宣传力度。探索推进非遗职业教育,抓好非遗传承,增强非遗生命力。

  抢救征集华侨文化史料文物

  鉴于目前潍坊市可征集的相关文物史料较少,现居海外尚与家乡联系的华侨多已年迈,相关部门组织专门力量,赴东南亚等地,通过当地华侨联系介绍,广泛征集相关文物史料,整理、编辑研究成果,适当时机建设昌邑侨史馆,展示宣传潍坊市华侨历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打造昌邑特色文化品牌。

  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采取向上争、财政拨、个人投的多元化投资,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作开展。潍坊市财政设立专项引导资金予以奖励补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个人资本投资或捐助建设民间收藏馆、博物馆、纪念馆等。

  引进和培养地方历史文化专业人才

  针对地方历史文化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本地乡土人才的培训和专业人才的引进。成立昌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以及黄元御中医、峻青文学研究会等,组织引导更多的有识之士致力于昌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初审编辑:正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