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潍坊频道 > 区县 > 正文

潍坊滨海区:科技植绿 换得青翠万千重

2020-12-09 15:2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里既然有盐碱地,就有适合盐碱地的植物。

  鲁网12月9日讯(记者 刘昊)“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里既然有盐碱地,就有适合盐碱地的植物。在潍坊滨海的盐碱地上,柽柳可谓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了,柽柳又称红柳,“柽柳很泼辣,非常好养活!”潍坊滨海区城际生态廊道(沿海防护林带)三线世行防潮堤基干林带项目经理王强对柽柳十分熟悉。他说的“泼辣”,指的是柽柳身上的特性,极易成活,耐盐碱、抗干旱,不惧风暴潮,生命力顽强。国家“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战略中的潍坊滨海生态修复项目,移栽的就是以柽柳为主的耐盐碱植物。在一堤之隔的“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示范林,山东柽霖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总监苏楠介绍说,“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修复效果,他们公司在中科院、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指导下,经过科学繁育,培育出了乔木型柽柳‘鲁柽1号’,也叫盐松,就种植在这片3000亩的示范林。”

  当70多万棵盐松在这里栽种下,芦苇、牛筋草、野兔、野鸡、刺猬等野生动植物开始安家落户、生息繁衍,一个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链逐渐形成,这片滨海示范林构筑了一道防治海洋灾害的安全屏障。潍坊滨海区发展软环境保障局农业农村管理中心主任孙金江告诉记者,“利用盐松构筑北方沿海防护观光林带,可形成生态安全屏障的‘先锋林’,从根本上解决沿海地区生态绿化难题,修复近海生态系统,治盐压碱、改良土壤。”

 

  当地老百姓常说,“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孩子还难”,在当地植树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树木很难成活。位于潍坊滨海区的山东胜伟集团致力于盐碱地生态修复,拥有800余项盐碱地治理专利技术,作为白浪河入海口生态示范带工程的建设者,创新实施了“盐碱地六维复育系统”,在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上,共复育了30余万亩的盐碱地,遍布山东、内蒙、陕西、黑龙江、江苏等多地。山东胜伟集团董事长王胜说,“早年的盐碱地治理相对传统,就是将原来的盐碱土拉走,用客土回填,实现表层能够种植苗木,但这种治理方法治标不治本,而且成本高,我们提出的‘六维复育系统’,于2015年在白浪河西岸的盐碱地治理项目中初次加以应用,实现了盐碱地由客土改良向原土改良的跨越。”

  在潍坊东森农业科技园内,记者看到成片成片的柳树林迎风而立,树下是一层金黄的落叶。“这是我们公司自己培育的‘多功能速生柳树’,不仅抗盐碱、抗旱、抗风沙,而且生长速度特别快。这些柳树浑身是宝,柳叶可制成功能茶,柳树皮可制成草药,树干可用来加工木器,就连树根都是塑根的最佳选择。”潍坊东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磊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一期700多亩地已全面覆盖,二期有1700亩现在还在建设之中,到明年年初大约可达到2000多亩全覆盖。

 

  实施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是我国重大生态工程,针对国家1万多公里的海岸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看中潍坊滨海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设立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滨海抗逆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主要进行森林培育、林木遗传改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林业生态工程,着重解决林业建设中全国性、重大的、跨地区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科学技术问题。“目前,资源库收集保存有柽柳、构树、刺槐、白榆、木槿、楸树等80余种,种质400余份,已经筛选出刺槐、白榆等近10个品种,可以为国家的黄河生态保护、国家海岸带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滨海林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褚建民说。

 

  科技攻关破解盐碱地绿化难题,让滨海“绿”越擦越亮。近年来,潍坊滨海区强化沿海湿地、近海海域与岸线生态保护和修复,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盐碱地绿化“滨海模式”,成功培育了鲁台盐杨、滨海盐松、环海盐柳等一系列耐盐碱植物,拥有湿地8.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达15.1%,建成区绿化率达35.6%。


初审编辑:正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