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平叙事诗《北海道山神》手稿捐赠刘连仁纪念馆、抗战纪念馆
鲁网2月28日讯 2月25日,李丹平叙事诗《北海道山神》手稿捐赠仪式在潍坊高密市井沟镇草泊村刘连仁纪念馆举行。李丹平向刘连仁纪念馆捐赠了《北海道山神》手稿第二稿,向红高粱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手稿第三稿。
诗人李丹平根据二战劳工刘连仁生前经历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北海道山神》,近日在山东潍坊高密脱稿。该部作品历时三年,三易其稿,计16000多行、近20万字,填补汉族长篇叙事诗空白。
全诗共十章,分为引子、被掳、苦役、逃亡、穴居、野人、回国、在乡、铁证、尾声。作品以时间为序,紧紧围绕主人公的行迹,描述了刘连仁被掳之后遭受的非人苦难和经受的生死考验,获救的过程与切身感受,回到故乡高密生活的悲喜情景以及向日本政府提起诉讼的心路历程,为二战文学添加了新鲜样本。
特别是作者分年度详细描述了刘连仁穴居北海道深山13年的内容,再现了一个赤手空拳的中国农民是怎样战胜零下三四十度严寒而生存下来的奇迹,打破了此前中国、日本作家鲜有涉及的创作禁区,完善了故事情节、拓宽了人性视野、深化了劳工主题、热情讴歌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宽博仁善的民族情怀,深情赞颂了刘连仁突破人类生存极限的伟大壮举。
诗稿除引子、尾声外,骨干内容共计1000节、2000段,每节按《千字文》中一字开头引出下文,意在将二战和刘连仁置于东方文化背景之下,通过布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引导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对落后与进步的思考,对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思考,以期悟得人类光明的出口。
作者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忠实尊重主人公生前事迹的基础上,利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等修辞方法,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兴结合,详略兼顾,虚实相谐,尽可能多地向人们传递人物和时代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北海道山神”。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数十次采访主人公的儿子刘焕新、孙子刘利,并从“刘连仁纪念馆”等处搜集了数百万字的书籍、图片、书信、实物、档案等资料,从中央电视台、日本解密档案中获得时长20多小时的影像资料。写作之前,李丹平反复阅读了中日两国作家描写刘连仁的诗歌、报告文学、通讯、小说、剧本、连环画等,并全面了解二战时期的日本风土人情、动物植物、节日祭奠等内容,北海道的春夏秋冬,包括1944年至1958年的历次台风、地震、洪水、干旱、大雪等情况,潜心整理出了三万多字的《刘连仁年谱》,为创作《北海道山神》提供了基本素材和丰厚营养,也为正在筹拍的同题电影提供了宝贵借鉴。
李丹平,男,1961年生,山东高密人,笔名鲁平、老丹,号诗君、陇西布衣,中国民盟盟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发表诗歌3000余首,出版诗集《思想树》等17部,其长篇叙事诗《北海道山神》拟出版并礼献2025年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通讯员 纪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