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一见钟情
鲁网11月24日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核舟记》生动地记述了明代核雕的精巧工艺。如今,这段历史在潍坊核雕大师王绪德手中重演。
来到核雕大师王绪德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橱窗里摆满了的“小物件”,远看大同小异,近观却画满大千世界。王绪德今年80岁,见到王绪德老人,面容和蔼可亲,一谈起潍坊核雕,原本不善言谈的王绪德老人,眼神中透着亮光,热情地给我们讲解珍藏了他大半生的作品,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对核雕的挚爱。
王绪德核舟作品《夜游赤壁》
结缘核雕,一见钟情
王绪德对核雕的钟情,从小就有了初印象。据王绪德介绍,在他五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就提到桃核,说潍城西边有个老艺人,用个桃核刻了个北京天安门,当时对这个桃核雕刻是一点印象也没有,一说用个桃核刻了个北京天安门,感到很了不起,从此就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迹。
王绪德师从核雕大师考功卿,说起与考功卿的师徒缘分,王绪德不禁感慨万千。1962年,20岁的他从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工艺美术研究所,主要专业是铸铜印,机缘巧合结识了考功卿。据他介绍,他看到考功卿刻的《西湖游船》《松鹤延年》后心生赞叹,“真是方寸间的大千世界啊。小小桃核,山水、人物、花鸟全都容得下。”从此对核雕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爱不释手。他还利用下班时间,用几天的功夫,刻出来一个图章形式的鹌鹑,考功卿一看很是惊奇,没教自己就能刻出来,获领导批准后,正式拜师学艺,开启核雕技艺生涯。
苦心钻研,锲而不舍
“桃核雕刻,难,亦非难,所谓难它是集诗书画意,意为巧之大成,为径寸之木也,亦不难,你只要锲而不舍,日日进年年进,日复日年复年,事竞成。”这是王绪德几十年来,对核雕技艺的深刻感悟。
作为核雕大师考功卿唯一的亲传弟子,王绪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核雕)第五代传承人。当时在工作期间,刻出来的核雕都是交给单位,刻的也不是很多,只是个人爱好,那时候政策上没有发展,只是保留产品。直到2005年以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国家重视了,逐渐来学习学生也多了。
据王绪德介绍,要创作出核雕精品,除掌握各种雕刻技法外,还需懂绘画、擅书法、会篆刻,而且要善构思、巧布局,缺乏任何一方面,都很难刻出核雕精品。《百万雄师过大江》,他和师傅考功卿历经一年,潜心研究,精心雕琢,每人完成两件,轰动一时。1964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参加了山东省工艺美术工作会议,当时受到了山东省领导白玉冰的赞许,考功卿还被评为“山东省老艺人”的称号。一辈子守护核雕,长年累月与各种刀具打交道,王绪德的手上布满一层厚厚的老茧,一双匠人手,一份坚守情。
师徒三代,共创绝世佳作
王绪德说,他有一件三代相传的“传家宝”。说着,他小心翼翼地从里侧的抽屉里取出了这件核雕作品《孟浩然骑驴过小桥》,是都兰桂、考功卿和他精心合作完成的。我们看到,这件核雕呈黑色,虽然已是饱经岁月的洗礼,上面刻画着戴着一顶官帽的孟浩然,骑着一头小毛驴从小桥上经过的情景,孟浩然骑驴仰望,满是潇洒快意的姿态。
1984年,考功卿师傅退休前拿出一个椭圆形未刻印底的核章,上面刻着“孟浩然骑驴过小桥”的画面,这是都兰桂师傅用心布局、精心雕刻的。后来,考功卿把这枚核章交给了王绪德,让他把核章刻上印底。王绪德说,这枚核章他一直收藏着,但一直没定下刻什么内容,直到2008年6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王绪德才把“中华核雕万代传”的印文刻上了核章,边款“师祖布局,考刻之与余刻印款,意在千古之志也。今悉获国之非遗,吾三代愿之大胜矣”。三代相传的核雕终于完成,这枚核章也成为师徒三人的共同之作,成为佳话。(通讯员 纪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