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闻道丨潍坊的“考试幸运神”
鲁网6月6日讯(王玉龙)潍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以风筝闻名,还因其深厚的科举文化而著称,历史上涌现出众多状元和文人,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信仰崇拜体系。
奎文阁与魁星楼:主宰文运的圣地
奎文阁位于潍坊市奎文区,是明清风格的官式建筑,主楼“魁星楼”供奉着主宰文运的魁星。魁星的形象为右手执笔、左手持卷,右脚踢斗,象征“才高八斗”,左脚踩鳌头,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魁星楼高11.66米,采用重檐歇山顶、七梁抬梁式木构架,殿内魁星雕塑栩栩如生。古代学子常来此祈求科举高中,至今仍是考生祈福的热门地点。门口还设有孔子雕像,象征“尊师重道”。
院内“天地人和”影壁墙正面砖雕龙执笔握印,背面“一鹭莲升”寓意“一路连科”,反映了科举文化的深厚影响。
文昌阁:科举文化的综合载体
文昌阁位于潍坊市区十笏园文化街区,始建于清代,后由郑板桥主持重修,现为潍坊科举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阁内五层分别供奉孔子、仓颉、文殊菩萨、文昌帝君及魁星,展现儒、道、佛三教融合的科举信仰。
阁内陈列潍县科举榜、金榜题名榜,详细展示科举考试程序及潍县进士、状元名录。
文昌帝君为道教掌管功名的神祇,而魁星则象征科举高中的希望,两者共同构成古代学子的精神寄托。
青州博物馆的“状元卷”:唯一存世的明代殿试真迹
青州博物馆藏有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答卷,这是全国仅存的明代状元卷真迹。
该答卷长3.3米,宽38厘米,全文2460字,采用馆阁体小楷,字迹工整,无一笔误,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青州人赵秉忠25岁中状元,其答卷内容涉及帝王治国之道,万历皇帝御批“第一甲第一名”,成为科举史上的珍贵文献。
这份状元卷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状元胡同:26年连出两位状元的科举奇迹
潍坊市潍城区西南关新巷子在清代光绪年间26年内接连出了曹鸿勋(1876年)和王寿彭(1903年)两位状元,被誉为“状元胡同”。
曹鸿勋:出身贫寒,1876年中状元,曾任陕西巡抚,以勤政爱民著称。
王寿彭:1903年中状元,后创办山东大学并任首任校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出身的大学校长。
据传曹家立牌坊后,王家羡慕不已,发奋图强,以为榜样。最终王寿彭兑现誓言,金榜夺冠,使这条小胡同名声大噪。
原址因城市改造被拆除,但“状元胡同”的故事仍被广泛传颂,“状元文化”的影响力历久弥新。
仓颉与文脉传承:潍坊的“造字圣人”影响
潍坊寿光被认为是仓颉的故乡,他是黄帝时期的史官,相传创造了汉字。
古代学子祭拜仓颉以求文思敏捷,潍坊的科举兴盛也被归功于这一文脉传承。
青州博物馆、文昌阁等地均设有仓颉雕像,体现潍坊对文字与教育的尊崇。
现代传承:从科举到高考的“夺魁”文化
如今,潍坊的“考神”文化已从科举延伸至现代教育:
奎文阁、文昌阁仍是考生和家长祈福的热门地点,每逢考试季香火旺盛。
潍坊文旅部门推出“夺魁宝典”,结合历史遗迹与状元故事,激励当代学子。
潍坊历史上共出了8名文状元、2名武状元,其“勤奋向学、力争上游”的状元精神仍影响着一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