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昌邑:绘就文化“两创”新画卷

2024-11-22 19:39:0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22日讯 近年来,潍坊昌邑市立足本地传统文化,盘活传统文化资源,搭建文化“两创”平台,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契合点,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守护文化根脉,焕发时代新颜

  昌邑市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其中古老的非遗技艺里每一个文化元素都是珍贵的文化宝藏。近年来,该市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科学规范地整理归档,将众多优秀的非遗项目纳入非遗名录保护体系,目前,昌邑市共有省级非遗8项,潍坊市级非遗28项,昌邑市级非遗165项,建成非遗工坊23处。这些数字背后是昌邑对非遗传承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

  昌邑是著名的丝绸之乡,昌邑茧绸在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期,有“日上市三千六百匹神绸”之说。该市将丝绸文化保护传承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组织专业团队对全市范围内的丝绸文化进行全面普查和评估,建成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华裕茧绸文化博物馆等展馆。

  为了让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昌邑市筹集资金对姜氏祠堂、齐西民居等30余处文保单位进行集中修缮,完成辛置墓地考古发掘、廒里古沉船发掘等考古项目10余个,建成各类历史文化展馆140余处。同时,当地扎实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乡邦文物征集行动,先后征集文物近4100余件,老照片3900余张,方志图书资料30000余册,碑刻文物220余件,登记并入馆收藏各类不可移动文物784处,总量居全省县级市第3位,经验做法获评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并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该市还积极为非遗工坊争取政策支持,让非遗焕发出新的面貌。在柳疃镇,形成了集丝绸技艺传习中心、茧绸博物馆、丝路绸语文化创意产业园、纺织企业、桑葚采摘、丝绸文化节庆等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统筹奎聚中草药产业园、黄元御纪念馆等文化资源优先发展产学游,让游客能够通过“听、看、做”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此外,该市还联合银行推出“非遗传承贷”,为13个非遗项目办理授信2070万,为非遗工坊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做强文化活动,提升传承效能

  精彩的文化活动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载体。昌邑市是清代名医“一代医宗”黄元御的故乡,近年来该市继承和发展了其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以黄元御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品牌逐渐打响,自2018年至今,当地已连续举办7届黄元御中医药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行业翘楚共同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成功打造起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高地。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昌邑市组织剪纸传承人举办了“千蝶百态共贺国庆”大型剪纸艺术展,传承人不仅现场展示了精湛的技艺,还耐心地教授基础技巧,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和体验,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龙乡文化节举办红歌演唱会、“歌唱祖国”群众歌唱比赛、青春音乐节、美食节、红色研学游等10余项文旅活动,景点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为群众和游客奉献文化盛宴的同时,进一步激励群众参与文化互动、乐享文化成果,打造真正的群众节日、百姓舞台,让前来参观的游客连连称赞。在“第十届山阳大梨采摘节”上,文艺演出、山阳大梨展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精彩不断,在景区千年梨园内,沉甸甸,水灵灵的梨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游客们纷纷打卡拍照,采摘梨果,体验别样的乡村生活,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昌邑文化的魅力。

  此外,“龙腾庆盛世 民俗闹元宵”民间文艺汇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昌邑籍在外名家书画邀请展暨全市职工书画作品联展”“银龄展风采书画贺重阳”老干部书画展等活动也相继举办。这些节会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有效提升了昌邑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文旅融合,注入源头活水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昌邑市在“两创”工作中积极创新,多措并举推动文旅融合进程,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入文化动力。

  该市通过积极盘活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构建起文化旅游新格局。2024年已打造重点文旅项目4个,总投资3.6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7亿元,博陆山景区提升工程入选2024年山东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

  在景区建设方面,该市不断加大投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博陆山风景区、青山秀水景区等进行策划提升,力图为游客提供更舒适的旅游环境。同时,为进一步拓展消费场景,推动各类景区创新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和服务,增加“二次消费”产品,相继推出了“游丝绸之乡寻红色印记”“访文昌之邑游潍水画廊”“醉美昌南果蔬采摘”“踏青拾翠乐享春趣”“将军故里渔港小镇”等5条贯穿全市的旅游路线,并推荐了线路周边的特色美食资源,为游客提供了详尽周到的参考和服务。

  不断加快非遗产品的市场转化也是该市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深入实施“山东手造·昌邑优品”工程,引导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科技结合,先后培育出了柳疃茧绸、华晨丝绸、同文堂毛笔等55个非遗手造品牌,深受市场欢迎。其中华晨集团创建文创工坊自主研发了生态蜡染、扎染技艺,打造的“青云染”品牌已拥有11个系列400余项产品,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

  在卜庄镇的草编非遗工坊,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本地丰富的小麦秸秆资源合理利用,设计出了1000多种草编产品,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西班牙等国家。同时,协助非遗传承人入驻抖音、快手、淘宝等新媒体平台,实现非遗传承和产业化运营有机结合。

  用好红色资源,擦亮文化品牌

  昌邑作为革命老区,是建立中共地方党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红色生命线”——渤海走廊的重心、八路军第七支队的诞生地。近年来,当地利用红色革命文化优势,以“工业集群发展”模式开展文化遗产利用工作,创新打造起龙池镇、卜庄镇、下营镇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党性教育”红色文旅综合体,让革命文物资源成为推动文旅发展、群众增收的“金名片”,共同擦亮“红色昌邑”文化品牌。

  红色遗迹是历史的直接见证者。它们承载着特定时期的记忆,让后人能够触摸到真实的历史脉络。在革命资源挖掘保护传承过程中,该市探索形成“保得住、用得好、活起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完成抗日殉国烈士祠等20多处革命文物点的修缮保护工作,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建筑得以保存完好,“昌邑革命文物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案例成功入选山东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

  截至目前,当地已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6处,市、县保单位24处,总量居潍坊市第一。“渤海走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功入选第一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保得住 用得好 活起来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成为全省9个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之一。

 打造文艺精品,滋养“两创”人才

  近年来,昌邑市有关部门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和现实题材,围绕多个时代主题开展文艺创作,其中创作的潍坊首部大型红色音乐剧《渤海走廊》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山东省优秀展演剧目”。先后出版《大绸商》《大御医》《一叶慈悲》等图书30余部,刻瓷作品《草间成趣》等3件作品获第十三届泰山文艺奖,年画《锦绣中华》等3件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书法《德取功深联》入选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摄影作品《我们正青春》获省“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网络摄影大赛年赛一等奖,原创相声《龙年说龙》登上央视舞台。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昌邑市坚持文化人才“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先后成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昌邑)教学实践基地、国博考古院山东(昌邑)考古工作站及潍坊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为人才的培养提升搭建平台。据统计,该市目前已拥有“齐鲁文化之星”10人、“风筝都文化奖”优秀文化人才6人、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3人、潍坊市优秀文艺家4人、各级非遗传承人90人。这些优秀的文化“两创”人才,以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思维,推动着昌邑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积极推进“两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该市还注重产业园区的孵化带动效应,旨在汇聚更多的专业人才,共同参与到“两创”工作中来。通过对华信丝绸有限公司老厂房、旧设备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休闲娱乐三大板块,打造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不断助推人才培养、产业提升、文化创新等融合发展。

  当前,昌邑市深入推进“两创”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未来,昌邑市将继续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凝聚合力,持续深化“两创”工作,让文化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通讯员 陈轩)

责任编辑:赵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