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企业家“潍坊论剑”,共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鲁网9月28日讯(记者 王明玉)当前,在全国各地纷纷绘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路线图”,竞逐发展新赛道的关键时刻,一场在山东潍坊举行的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座谈会备受关注。
9月26日下午,“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座谈会在潍坊富华大酒店举行。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潍坊市重点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潍坊应如何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刻,潍坊市举办此次座谈会,意义重大。其不仅将为潍坊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把脉定航,而且还将汇聚高端智慧、凝聚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力量,为潍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动能。
挖掘科技创新下的“潍坊机会”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只有牵住这个“牛鼻子”,走好这步“先手棋”, 才能在先进生产力培育和发展上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在科技成果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迭代的今天,科技创新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全国工业大市、山东省工业强市的潍坊,该如何积极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在会上表示,对潍坊和潍坊的企业来讲,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面对新技术,企业首先要做好定位和应对,要特别重视新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和供应链环节的应用,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则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对当前潍坊抢抓科技创新机遇作出了评价。董志勇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规划,是潍坊抢抓机遇的“天时”;潍坊拥有丰富多样的市场形态和经济形态,为下一步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硬件条件,是潍坊抢抓机遇的“地利”;近年来,潍坊市铆足干劲,坚定“挑大梁、走在前”,各项发展指标表现亮眼,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6:1,每年把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极大地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是潍坊抢抓机遇的“人和”。
诚如两位专家所言。近年来,潍坊市瞄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脚踏实地、加力奋进,努力将其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增量”。特别是2023年以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提出“七个加力突破”,明确要求全市要在“科技创新”上加力突破,要依靠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形成发展新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为此,潍坊通过聚力技术创新、平台搭建、主体培育等手段,为强链增效,为产业筑基,为发展蓄势。
座谈会上,潍坊市副市长狄波在致辞中介绍了潍坊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狄波表示,近年来,潍坊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一体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了一批科创平台、引进了一众高端人才,培育了一批优势企业。目前,潍坊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科创平台952家,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44人、泰山系列人才368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9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0.61%,高于全省8.17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作为潍坊市动力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化工产业的“链主”企业,潍柴集团、歌尔股份、山东新和成药业在创新领域的具体实践代表着潍坊市企业群体的努力方向。
潍柴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王德成表示,自主创新和产品正向研发能力是潍柴集团创新上的最大亮点,同时潍柴集聚了一批高素质研发人员。在研发投入上,潍柴投入也非常大,近10年共投入约350亿元,领先行业其他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到公司销售额的8%。此外,潍柴还建立了包括“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对企业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常刚介绍,歌尔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在多个细分领域做到了行业第一,特别是在“AI+元宇宙”产业,歌尔做了持续投入,先后突破了虚拟现实、微电子、光学、声学、智能制造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金皓表示,在新和成,“创新、人和、竞成”是核心价值观。创新成就了新和成,公司始终把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它伴随了企业一路的成长过程。对新和成来说,实现创新的路径是打造人才高地,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始终聚焦人才的培养,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使命之一。截至目前,仅新和成山东分公司就拥有泰山学者6名、博士17名、硕士500多名。
探寻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潍坊路径”
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曾断言,“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时至今日,这一论断已成为现实。不论是大型科技公司还是各行业的领军企业,都在努力拓展和优化自己的供应链,以此来提升竞争力。而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方面,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有专家指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基于新兴技术和创新模式所产生的全新的生产能力,其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还需要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协同创新和优化。这种协同创新不仅涉及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还涉及到供应链、生产链、销售链等各环节的升级和变革。
座谈会上,潍坊三家企业也发表了与此相同的观点。王德成在阐述潍柴集团关于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方面的做法时表示,“以我为主、链合创新”是潍柴集团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最大特点,潍柴非常重视产业链协同攻关,比如,从潍柴发动机到法士特变速箱再到汉德车桥,潍柴实现了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无缝衔接,由此打造了“黄金动力总成”。同时,潍柴和供应商还建立了合作机制,针对产品质量和技术指标,潍柴集团会与上下游供应商共同推进。此外,作为“链主”企业,潍柴还将管理经验和方法分享给供应商,以此促进全产业链共同提升,实现产业链共赢。
歌尔股份的协同创新则重点围绕与客户的战略合作、自身产业链上游拓展和加强与产业链其他合作伙伴的合作展开。常刚表示,歌尔服务的客户都是世界一流企业,公司非常重视与客户的协同创新。一方面,歌尔股份紧跟全球一流客户的战略创新步伐,优化公司战略资源配置,支持产品创新开发。另一方面,歌尔股份还针对核心产品的关键领域持续向产业链上游的光学、微电子、微显示、半导体、新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发力,打造产品的竞争力。第三方面是歌尔积极参与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建设,并先后牵头成立了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和国际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与虚拟现实相关企业加强硬件、软件、内容、应用等全产业链建设,以促进“硬件产品-内容应用-用户规模”的良性循环,构建良好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新和成在产品线布局过程中就已经考虑到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范金皓表示,作为精细化工企业,新和成有众多大单品,在生产和研发的过程中,新和成更多地聚焦被国际化工巨头“卡脖子”的技术和产品,一些大众化的中间体和原材料,新和成会开放产业链,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参与,以此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研发效率,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产业链发展。同时,新和成还非常重视与区域伙伴的合作,截至目前,新和成已建成四大生产基地,在生产过程中,新和成与区域伙伴在码头、运输、基础原料配套等方面都形成了良好合作,由此形成了产业链就近、安全、协同、高效地发展。
针对三家企业在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的表现,李培根院士表示肯定。李培根表示,21世纪的竞争格局已深刻演变,不再局限于单一企业间的较量,而是扩展至以某一企业为核心构建的供应链系统与其他供应链系统之间的全面竞争。他认为,一个健壮稳定和谐的供应链系统将大大增加企业竞争力,而供应链应保持一定的弹性以应对市场变化。同时他还提出了生态性创新的概念,即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还需要与供应商和客户共同进行。
总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潍坊经验”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分别承担着各自的重要任务。
其中,高校一方面通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创新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不仅是产业创新的主要阵地,而且肩负着将科学技术转换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只有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生,才能成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潍坊市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打造“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座谈会上,李培根强调了高校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李培根表示,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工科强校,非常注重与业界的合作。该校将“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作为办学理念之一,注重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并以此实现双方共赢。李教授举例说,华中科技大学在东莞、无锡等地建立了多个研究院,不仅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服务,还顺利地实现了学校教授科研成果的孵化,仅在东莞一地,就成功孵化出数十家科技公司。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清楚地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在科研上更有针对性,同时还锻炼培养了一批老师和学生,企业也获得了学校的助力,实现了更好地发展。
潍坊三家企业也分别就产学研合作经验进行了阐述。常刚表示,研发创新不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歌尔股份在发挥自主创新的同时,一直在加强产学研方面的合作。目前,歌尔与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长期合作,形成了开放的综合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和研发。今年,歌尔与山东大学共建的山东大学元宇宙产业研究院,正式签约落地潍坊。将积极打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开放平台,围绕与元宇宙产业密切相关的光学显示、智能交互、高端装备、先进制造、应用软件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技术成果应用转化,为元宇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潍柴集团在产学研方面表现也非常突出。王德成介绍,近十年来,潍柴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项目高达370多项,潍柴每年还设立专项课题,与不同高校的优势领域进行精准对接,进行深入合作。新和成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也有众多成功案例,范金皓介绍,新和成两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都离不开浙江大学的深度参与。
当前,潍坊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潍坊当心无旁骛,集众力、汇众智,再次开启新的奋斗周期,向着“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