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文化活动丨郑玄与农事
鲁网8月14日讯(记者 王玉龙)8月13日至15日,“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在潍坊举办。14日上午,与会嘉宾赴潍坊峡山区拜谒了郑公祠,参观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
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县郑公乡(现潍坊峡山区郑公街道)通德里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他在数学、天文、占卜、农业等多方面成绩也极为显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宗师级人物。
郑玄年轻时曾任乡啬夫(一种主役赋的乡官),但他不乐为吏,而潜心经学。北海太守杜密巡视高密,见郑玄有才识,即调至北海郡任职,不久又举荐郑玄到太学学习。
郑玄归里后,聚徒讲学,门下弟子多达上千人。《后汉书·郑玄传》称:“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任乡啬夫,游学多年,客耕东莱,郑玄懂农事,乐农事,因而在他的注疏里,对农事的真知灼见时时闪耀。
农业社会“理想国”
作为全球最古老的农耕文明之一,我国历朝历代都把农业看作头等大事,可以说,五千年中华文化都是建立在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农业自然经济形态上。
农业是国之根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诗经的描述里,西周的农业社会就堪比“理想国”:君主重视农业发展,会带着妻儿给劳作的农户送饭。以农业起家的周朝,对于农事和农民的生活非常看重,《诗经·小雅·甫田》记载:“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郑玄解释,这段话描述了周成王姬诵带着妻儿子女到田地间,探望正在忙碌的农民一事:周成王和妻、儿们带着精美的食物,来到田野间,让管农业的官吏们将美食分享给农户们食用,望着长势喜人的庄稼,周成王很高兴这又是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啊!
西周的农业社会,是由井田制、村社、宗族、国家养老制度编织而成的理想状态下的“大同社会”,这周诗为我们描绘了当时农业社会的一角。
“三农”与“二年三熟”
千万年的农耕古国,农事为立国之本。故而,由古至今一直有“三农”一词在使用,但古今“三农”词义并不完全相同。
“三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大宰》:“一曰三农,生九谷。”郑玄注:“郑司农曰:三农,平地、山、泽也。”郑注的“三农”,指三类不同的地方,即平地、山地、沼泽地,或指“山农、泽农、平地农”。这个说法一直被后来引用。
农业的首要在于增加产量。增加农业生产量的方法,除去扩大耕地面积外,再就是充分合理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因而,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已知的最惊人的变革之一是“遍及全国的两熟和三熟栽培,它在发展中的国家中也居于领先地位”(美国经济学家帕金斯语)。郑玄在《周礼》“稻人”和“雉氏”注中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黄河流域已经流行“禾下麦”“麦下种禾、豆”的谷、麦、豆之间轮作复种的二年三熟制;南方气候温暖,在汉水流域的河南南阳一带则已经有稻、麦轮作复种的一年二熟制。
郑玄与《氾胜之书》
西汉成帝的时候,出了一位优秀的农学家氾胜之,他被认为是汉代最具影响力的农家人物。
在总结前人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氾胜之结合自己在三辅教田的实践,写了一本农学著作《氾胜之书》。郑玄在注解儒家经典的时候,经常反复引用《氾胜之书》中的内容。唐代的学者贾公彦也说过:“汉时农书有数家,胜为上。”
《氾胜之书》可以说是一部总结2000年前我国农业的伟大著作。在它之后,要再过500多年,我们才能看到又一部总结性的伟大农学著作——被称为“农业百科全书”的《齐民要术》。巧合的是,《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北魏时期农学家,青州益都(今潍坊寿光市)人,与郑玄同是“潍坊人”。两位彪炳千秋的大师的奇妙际遇,不能不说是上苍对潍坊这片热土的殊爱。
- 郑玄文化活动丨一千四百卷煌煌巨著亮相郑玄文化展2024-08-14
- “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丨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开幕式举办2024-08-14
- 郑玄文化活动丨辛家慧挥毫颂郑玄2024-08-14
- 郑玄文化活动丨段孝敏妙笔《郑玄诫子图》2024-08-14
- 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将于8月13日至15日在潍坊举办202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