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龙”飞向诗与远方

2024-02-02 16:57:2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2月2日讯(记者 王玉龙龙年春节临近,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龙头蜈蚣”风筝订单火爆,当地的风筝艺人们早已忙碌起来,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龙头风筝在他们手底下完成,通过自提或物流发运到全国各地,“潍坊龙”飞向远方。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附近的洪伟风筝工作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红卫正在和姐妹们赶制一批龙头风筝。丰富鲜艳的底色、圆滚突出的眼睛,象征着“九五之尊”的眉睫,威风凛凛的触角……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龙头风筝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杨红卫正在教小孩子扎制龙头蜈蚣风筝)

  “每年我们都会作生肖风筝,今年也不例外,这些都是客户定的,我们这段时间都在加班赶制。”杨红卫说。

  龙头蜈蚣吻短口方,眼睛可以随风转动,既灵动有趣又不失威严,制作工艺繁杂、难度高,观赏性强,是潍坊风筝的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2012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全国共有62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展,最终,以“龙头蜈蚣”为代表的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获得金奖。

  潍坊风筝为什么以龙头蜈蚣为代表?“龙头蜈蚣风筝寄托了人们太多的美好寓意。龙的威严、活力、吉祥,蜈蚣民间传说是龙的子孙,多脚多福寓意多子多孙、多福多祥,这样组合,祈祷神龙降福人间,五谷丰登,岁岁平安。”杨红卫认为。

  “‘龙头蜈蚣’属潍坊传统风筝六大式样中的‘串式’,也就是一长串的意思,可达数十到数百米,制作工序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扎、糊、画、飞。”捏起一根竹篾,杨红卫娓娓道来:所谓“扎”就是扎制骨架,“糊”是选用轻薄面料糊在骨架上,“画”是在面料上作画,“飞”是调试放飞风筝。骨架玲珑,糊面平整,绘画精美,放飞高稳,四个环节互为支撑,方能成就一只完美的风筝。“都是细节。比如骨架的弯度,哪怕差一点点都会影响整体造型和起飞。”

  杨红卫觉得,四大工序中,“扎”最为基本,是风筝能够起飞的关键,要求做到竹条均匀,左右对称。“虽只一字,但包含着几十道步骤,选竹、劈竹、火烤定型、绑扎等等,靠的就是代代传承,熟能生巧。”

  “飞”是风筝制作的最后一步,能够起飞也是风筝制作合格最基本的标准。自儿时起,杨红卫便跟随祖父学习扎制风筝,到现在已经38年了。“春节临近订单较多,但我们不一味地追求数量,更注重潍坊风筝的‘质量’,要飞起来。质量,信誉,加感情,这是我们做风筝的基本,也是做人的根本。”

  在创作过程中,洪伟风筝工作室的手艺人们避开了千篇一律的制作模式。“创意与灵感是最可宝贵的。”每一种主题色、每一只眼睛的形状、睫毛簇的数量、触角的指向……所有微小的细节都是千百个想法的交织与碰撞,最终经过不断调试与修改才将初稿呈现在画纸之上。

  乍现的妙想来之不易,而付诸实践也是对手工艺人们的另一种考验。“绘图、点彩、扎制,每一道工序我们都是纯手工制作。”杨红卫介绍,与机械化的风筝工厂不同,她们风筝工作室的所有风筝均为手工扎制。“希望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让每一位看到的人都能感受到非遗古老技艺的温度。”

  杨家埠村东,古老的浞河缓缓流过,不喧哗,自有声。

  “我们想做潍坊的城市伴手礼。城市日新月异,这座城市代表性的文化产品也要跟得上城市的脚步。”这位风筝传人对未来目标非常清晰,“做拿得出手的潍坊风筝,让这门工艺在新时代更好传播!”

  “滴滴滴”,门口,一辆来接货的车到了。刚刚制作完成的一批龙头蜈蚣风筝被装上车,飞向远方。

责任编辑:王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