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4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2024-01-25 16:27:0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25日讯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发布《关于命名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通知》,根据《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国卫老龄函〔2023〕35号)要求,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过逐级审核和公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决定命名999个社区为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兴隆社区、潍坊市昌乐首阳山旅游度假区管理服务中心首阳山社区、潍坊市诸城市枳沟镇乔庄社区、潍坊市高密市朝阳街道罗家庄社区入选名单。

  通知同时要求,各地要广泛宣传推广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典型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广大城乡社区不断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提高为老服务水平,推进老年友好社会建设,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此前两年,潍坊市奎文区大虞街道孙家社区、潍坊市青州市东夏镇王母宫经济发展区王母宫社区、潍坊市诸城市经济开发区红星社区、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李家庄社区入选“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潍坊市高密市醴泉街道西关社区、潍坊市潍城区北关街道刘家园社区、潍坊市昌邑市奎聚街道城关社区、潍坊市寿光市圣城街道世纪花园社区入选“2022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老年友好型社区是指针对老年人需求创建的社区。“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纽约探访护理服务机构所使用的“长者友善社区”。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定义是:通过提供健康护理、社会参与和安全服务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并鼓励实现积极老龄化的社区。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了《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

  居住环境适老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机能不断退化,如听力衰退、腿脚不便等,需要更细致的关怀照顾,在居住环境上需要安全整洁和适老化,例如:社区内老年人住房的空间布局、地面、扶手、厨房设备、如厕洗浴设备、紧急呼叫设备等进行适老化改造、维修和配备,降低老年人生活风险。对独居、空巢、留守、失能等特殊情况的老人用水、用电和用气等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或入户排查,对老化或损坏的及时改造维修,排除安全隐患。社区配备防火和紧急救援设施设备。社区环境卫生整洁、空气清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卫生死角。

  日常出行便利。众所周知,老年人判断力、反应力、记忆力下降,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对机动车行驶速度及交通环境往往判断不准确。老年友好型社区内主要交通道路人车分流,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出行条件。社区内坡道、楼梯、扶手等设计适老化,方便通行。路面平整、通行顺畅、无障碍,有座椅等休憩设施,方便长者休息。道路、台阶、活动场地等设置照明设施,提高老人夜行安全。楼栋牌号、指示牌等设置清晰、辨识度高。社区公园、广场等活动场地设置公共卫生间。

  健康、养老服务完善。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为患病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利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社会化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浴助洁、紧急救援、康复辅具租赁、精神慰藉、康复指导、法律援助等多样化养老服务。开展以老年人识骗、防骗、老年人权益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对独居、空巢、留守、失能(含失智)、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定期寻访。

  社会参与度高。社会参与是老年人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方式,老年友好型社区引导和组织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活动,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等公益活动,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也更能适应社会,实现老有所为。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老年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倾诉欲,渴望陪伴、交流和娱乐,对于养生保健以及互联网等新兴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社区自设老年教育学习点或老年大学,开设休闲娱乐、健康知识、艺术审美、智能生活、法律法规、家庭理财等课程,能够帮助他们拓展个人兴趣。举办各类特色活动,充分鼓励和吸引独居、空巢老人参加,发挥所长,让辖区老年人真正在社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021年11月,《“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加强老龄法治建设,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各地争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活动,将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纳入文明城市评选的重要内容。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鼓励各地推广与当地文化风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敬老爱老优待服务和活动。(通讯员 纪哲)

责任编辑:王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