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潍坊频道 > 潍坊新闻 > 正文

寿光于家村13户果农成立合作社,实现产销模式升级

2019-09-09 10:26 来源:潍坊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寿光市圣城街道于家村种植大棚水果20多年了,但自产自销的模式,让土地产值偏低,果农在市场没有话语权。9月8日,记者了解到,为了摆脱传统的产销模式,该村13户村民自发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开辟订单、网售、采摘等多种销售模式。同时,该村分三期打造田园综合体,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寿光市圣城街道于家村种植大棚水果20多年了,但自产自销的模式,让土地产值偏低,果农在市场没有话语权。9月8日,记者了解到,为了摆脱传统的产销模式,该村13户村民自发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开辟订单、网售、采摘等多种销售模式。同时,该村分三期打造田园综合体,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状况,统一管理降低成本

  于家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发展大棚水果,主要是以樱桃和油桃为主,但农户们各种各的,产出的水果运到市场上批发,土地产值偏低。为了改变“自产自销、各自为战”的状况,2018年3月,村里13名果农自发成立了寿光市鹏远果蔬专业合作社,投入75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大棚,抱团打造于家村自己的水果品牌。

  9月8日,记者在寿光市圣城街道于家村北部看到,一片刚建的大棚水果园区拔地而起,有高温大棚,也有连体拱棚,里面种植着葡萄、桃子、樱桃、无花果等。

  在一个葡萄大棚里,果农和该村党支部书记高象鹏正查看植株长势。“大棚里种植的都是反季节水果,12月份无花果、火龙果上市,来年三四月份是葡萄、桃子上市的时间。”高象鹏说,合作社这片刚建设的水果大棚园区已成为村里发展水果产业的新起点。

  “于家村产出的水果口感好,村民有20多年的种植经验,但在销售方面却有些落后,导致好水果卖不上好价钱。”高象鹏说,他牵头成立合作社目标是带动整个村庄集体富裕。

  “目前,我们已经建设了16个大棚,都由种植经验丰富的社员来管理。”高象鹏说,过去村民都是自己选择品种,自己管理,比较混乱。成立了合作社后,进行统一选定品种,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也降低了种植风险,保证社员的收入。

  建起16个标准大棚,入股后能分红还能赚工资

  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实现产销模式的升级,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保证水果品质,才能打开高端市场。果农们的理念开始从注重产量向注重品质上转变,采取订单、网售、采摘、会员预订等多种模式,打造于家村自己的水果品牌,提高农产品产值。

  “除去留给采摘园的,我们的西红柿订单已经预售出去了300万元,批发价30元钱一斤,这是我们2019年的首张大单子。”高象鹏说,今年春末,市面上的西瓜最多5元一斤,他们大棚里产出的西瓜能卖到15元一斤。好产品不仅能卖出好价格,还更容易找到好商家。

  合作社建起的16个标准大棚已发展为以种植集油桃、西红柿、樱桃、无花果、火龙果、西瓜、葡萄、甜瓜等高档水果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园区,重点叫响了“于家油桃”品牌,最终受益的还是果农,52岁的吴学仁就是其中一位。

  吴学仁告诉记者,以前他家种着两个大棚的油桃,采摘后都是运到稻田镇的水果市场上销售,一年下来最多能赚10万元。去年,他加入了合作社,入了股还负责大棚种植管理。“以前是自己种棚,现在只管理,具体的活由雇工干。”吴学仁说,去年年底分红时,他分到了近20万元。

  合作社打破了传统的种植管理模式,种棚能手专心负责管理,没有种植经验的负责跑市场销售,既保证了水果品质,还不用担心销路。“年底能分红,平时可以到园区打工赚工资。”高象鹏说,抱团发展既能打造于家村的水果品牌,还增加了村民收入。

  入社农户销售额的5%归村集体所有,多方共赢

  “大家富了才是真正富。”高象鹏说,在收益分成方面,按照合作社章程,所有入社农户销售额的5%归村集体所有,预计可使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10万元以上,实现了产业增效、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的多方共赢。

  选准一个项目,形成一种产业优势,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于家村确定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思路,计划再流转土地400亩,全力打造集高档果品采摘、观光旅游、家庭农场、农家乐、果品销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计划3年内分3期建成,正常运营后,村集体年增收可达100多万元。

  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村民经济的同时,于家村还注重文化发展,大街小巷充满浓浓的文创气息,一幅幅鲜艳、美观的彩绘图点缀其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色彩视觉。


初审编辑:正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