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助你”,“潍爱·高新”社会救助来了

2023-04-20 14:15:4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20日讯  近日,潍坊高新区“潍爱·高新”社会救助品牌发布。

  今年以来,潍坊高新区发展软环境保障局以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健全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力量,全面打造“潍爱·高新”社会救助品牌,构建“1+5+10+1”工作格局,切实兜住兜牢兜好民生保障底线。

 “潍爱·高新”社会救助品牌标识内涵:

  整个标识总体以红色暖色调作为主色调,给人以热烈、暖心、爱心视觉冲击。标识主体图案延用市救助标识将风筝纸鸢图像抽象化,代表鸢都潍坊,双手托举的爱心由“民政”中“人民”的“民”字汉语拼音“M”抽象组合,与“潍爱·高新”“源·助你”融为一体,将潍坊社会救助和高新社会救助融为一体。

  “潍爱·高新”寓意“吾爱高新”“唯爱高新”,寓意“潍坊高新、大爱之心”,体现高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始终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宗旨,把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困难群体共享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成果,让高新区成为广大群众快乐生活、成就事业的幸福之地。

  标识下方“源·助你”作为“潍爱·高新”救助子项目,延伸市级“鸢·助你”救助品牌。“源”字义为“最初的,开始的”,一方面展现高新民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人民至上,从“源头”上切实兜住兜牢兜好民生保障底线。另一方面“源”寓意“生命之源、力量之源、源源不断”之意,展现高新区健全完善大救助体系,从基本生活物质救助到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精神关怀,全方位、多层面、可持续的综合救助机制。

 “1+5+10+1”工作格局

  创设1个综合救助基金—“潍爱·高新”综合救助基金;设置5大品牌子项目,即“源·助你”兜底救助、“牵手向未来”未成年人保护、“如康家园”扶残助残、“微救助”社区慈善、“有事大家帮”公益服务等五大品牌;覆盖低保、特困、孤困儿童等10类救助人群;构建1个组织严密、流程规范、高效运转的大救助体系。

  1.创设“潍爱·高新”综合救助基金。整合高新区救助资金、慈善基金等为“潍爱·高心”综合救助基金,统筹用于低保、特困、残疾人等10大类救助。

  2.“源·助你”兜底救助项目。延伸市级“鸢·助你”救助品牌,打通救助、慈善、残联、教育、社保、群团、退役军人等部门数据,构建“精准摸排+主动发现+兜底有力”救助机制。

  3.“牵手向未来”未保项目。持续保障孤儿、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品质。深化“民政+检察”未成年人保护深度合作。联合群团、教育、公安等部门开展系列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4.“如康家园”扶残助残项目。全面落实《山东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提升已建成的6家“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服务内涵,突出照料、康复、辅助性就业,打造属于残疾人的温暖家园。

  5.“微救助”社区慈善项目。延伸慈善募集渠道,以街道、社区为切入点,通过个人参与、家庭帮扶、社会募集等方式,创新社区“微救助”慈善品牌,以“小慈善”撬动“大救助”,建立起兜底保障在基层的微循环系统。

  6.“有事大家帮”公益服务项目。推动形成政策救助与公益组织资源统筹挂钩、结对帮扶服务模式,依托区级社会组织发展基地,逐步打造成“培育、管理、赋能”一体化的全区社会救助服务示范窗口、全市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品牌窗口,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社会救助服务。

  7.五大“暖心救助包”项目。设置“兜底型、急难型、济困型、帮扶型、助力型”等5大类“救助包”,全面形成“网格化、整链式、可持续”救助保障机制,逐步擦亮这5张“救助包”品牌名片。 

  三大重点任务

  1.实现救助对象全覆盖。构建“精准摸排+主动发现+兜底有力”救助机制,实现低保、特困、低收入、支出型贫困家庭、受灾人员、孤困儿童等各类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2.构建立体大救助体系。全面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帮扶项目库,更加公平高效快捷地惠及救助服务对象。

  3.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米。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所有街道(发展区)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窗口,社区设立工作站,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

 六大保障机制

  为加快“潍爱·高新”社会救助品牌服务落实落地,让困难群众获帮扶、得实惠、能提升。高新区软环境局从工作机制、完善救助体系、提升救助效能等6大方面,强化部门责任,明确思路举措,有力促进了品牌服务项目推进落实。

  1.健全工作机制,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落实工作部署、调度、通报、会商等工作机制。

  2.着力分层分类,完善立体救助体系。强化基本生活救助,提供个性化救助帮扶。发挥急难救助功能,健全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报告协商、信息共享机制。发挥专项救助效能,根据不同领域困难情况实施专项救助。 

  3.实施“物质+服务”、多维救助模式。将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延伸至“家门口”,通过购买服务、开发岗位、政策引导等方式,扶持发展公益社会组织,协助开展“物质+服务”救助工作。

  4.统筹党建资源,提升社会救助效能。建立包靠帮扶困难群众制度,建立主动巡查机制,及时掌握救助需求。

  5.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高效运行机制。深入简化工作程序,最大限度简化救助审核审批所需材料,深入开展智慧救助,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6.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加强诚信机制建设。构建激励保障和容错纠错,切实保护干事创业积极性。推行社会救助守信承诺制度和失信记录制度。(通讯员 纪哲)  

责任编辑:赵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