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潍坊频道 > 教育 > 正文

井光进:新中高考背景下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宏观把握

2021-11-12 13:5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12日讯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随着新时代的育人选才方向需要不断调适和完善。新高考改革实施以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一项必须落地的配套举措。作为深化中考改革的重要内容,发挥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和作用,对引领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意义重大。潍坊市作为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中考改革试点市,始终把健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作为关键抓手,建机制、探路子、做文章,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高质量教育。

  在认识上,注重做好“三个融入”,即把综合素质评价融入到落实“五育并举”育人要求、“四个面向”育才导向、高标准落实“双减”要求的全过程。设计综合素质评价要素时,重点突出对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能够全面精准体现。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的要求之后,需要更加明确的是,“双减”不能减学生的核心素养、减关键能力、减知识传授,而是落实学校育人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和方式。

  在定位上,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施个性化、多元化、“一校一方案”的综合素质评价,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转化成初中、高中学校的生动实践。二是作为高质量课后服务的重要项目,围绕落实“双减”要求开展“5+2”课后服务的机遇,科学设计课后服务内容,重点聚焦每位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按照“作业时间+自主时间+家校共育时间”等分时间段来统筹推进,重点关注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三是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放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基于每所学校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创造性落地,做成教育改革创新的品牌。

  在机制上,高质量做好综合素质评价,离不开合乎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容设计和公开公正的操作程序。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要既定性又定量,通过量表方式,哪些定性,哪些定量,聚焦哪些能力要素,一目了然一清二楚,既发挥正向激励又管好管牢底线,便于学生日常遵循和管理。评价方式要既民主又集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都能发表意见,又充分发挥好评价小组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价值导向的有效实现。评价过程要阳光公开,要向学生、向家长完全公开,靠公开实现公正,靠阳光赢得认同,这是潍坊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刚性底线。要植入更多信息化智慧化手段,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方式,既面对面又屏对屏,既便捷又高效,既丰富全面体现过程性又能为教师、为学生、为家长减负。

  在保障上,建立系列制度来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而不能为评价而评价,走了形式,成为师生和家长的负担。将综合素质评价开展情况纳入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的督导和履职评估,建立起抓落实的顶层设计和协同推进机制。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发挥实效,校长的治校育人能力至关重要。将综合素质评价开展情况纳入对初中、高中学校的学年度考核和对校长的职级评定,成为学校层面的常规工作和校长牵头的重点项目。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中考录取,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值,真正让学校、学生和家庭都重视起来。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和学情会商两项制度,并将其纳入对教师的评价,引导每位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主动研究综合素质评价要素并指导落实。健全家校社共育机制,把综合素质评价导向及做法等通过家庭教育赢得家长认可,引导社会提供更多综合素质场所、平台和机会,形成育人合力,确保综合素质评价落地见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地见效,检验着一所学校、一位校长的办学智慧和担当,最终要体现在“一校一方案”特色化个别化的实施上。需要结合校情、学情,把综合素质评价的各项要求转化成办学、教学和学习的内在需求,有机融合到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中去。(通讯员 纪哲)

责任编辑:赵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