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潍坊频道 > 健康 > 正文

​不是产后风,是“妈妈手”呀

2020-04-07 10: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7日讯 近日,刚当上妈妈的蔡女士感到双手腕疼痛不已,来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大夫,我是不是得了‘产后风’啊?”陪同就诊的母亲也在旁边搭腔:“对啊对啊,我也是生了孩子以后手关节疼啊,现在还疼呢,就是‘风湿病’呀!”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做过母亲的女性朋友深有体会。其实,并不是“产后风”,是患上了“妈妈手”。

  什么是“妈妈手”?

  “妈妈手”,学名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主要表现为手腕连着大拇指(桡骨茎突部)局限性或放射性疼痛,拇指活动时进行性加重。手部工作较多的女性更多见,所以被称为“妈妈手”。

  为什么会得“妈妈手”?

  大部分正常生活和劳动活动都需要拇指的参与,所以当拇指和腕关节用力、长期使用,引起肌腱在腱鞘内过度的来回摩擦,就可以引起损伤、充血、水肿、渗出等无菌性炎症,继而腱鞘壁增厚,肌腱在因炎症而狭窄的鞘管内强力滑动时导致疼痛。而新手妈妈由于长时间抱孩子或抱孩子的姿势不正确或劳累,再加上哺乳期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非常容易出现上述情况,故常被误以为得了“产后风”。

  需要做什么检查?

  “妈妈手”的自查方法很简单,将拇指放入四指中,握拳,向小拇指的方向压,如果靠近大拇指的手腕会痛,就有可能出现“妈妈手”了。此外需注意的是,“妈妈手”在实验室检查和X线下没有特殊表现,肌骨超声可发现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异常,且操作方便、价格经济,是该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如何预防“妈妈手”?

  “妈妈手”防重于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用正确的姿势进行家务等手部工作,不要过度弯曲或后伸,避免长时间或反复提拉搬抬重物,避免长时间寒冷刺激,减少拇指、腕部负荷,减少腱鞘损伤的机会,避免“妈妈手”的出现。

  如何治疗“妈妈手"?

  1.停止和减少手腕部过度操作,去除致病因素;

  2.休息制动,可借助绷带、护腕等保护、固定,以限制拇指和腕关节的活动,减少肌腱在鞘管中的滑动摩擦;

  3.局部理疗,使用外用药物涂抹或贴敷,对疼痛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4.局部鞘管内注射药物,即俗称的“封闭”,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及局部麻醉剂,可减轻腱鞘炎症,促进肿胀消退。值得一提的是,风湿免疫科开展的超声引导下行药物鞘管内注射,能对病变位置准确定位,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并可对疗效进行动态观察。

  5.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或反复发作的,可选择手术。

  风湿免疫科友情提示,并不是只有“妈妈”才会患"妈妈手”,单一重复手部动作,比如长期使用手机、鼠标的人群,也有可能会患上“妈妈手”。另外,类风湿关节炎也常累及肌腱腱鞘而并发手腕部腱鞘炎。所以,如果出现“妈妈手”,可寻求风湿免疫科医师的帮助哦。(通讯员 张滨)

责任编辑:赵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