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潍坊频道 > 财经 > 正文

公安监管联合出手,多项举措精准打击“反催收”联盟

2022-06-23 17:24:1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23日讯    现如今,打开短视频平台,“教你如何成功逃债”的消息屡见不鲜;浏览贴吧论坛,也有许多打着“抱团取暖”可以帮助下款、甚至协商“解决欠款”旗号的人在大肆宣扬只需要按照教程去投诉、就能不用还钱成功上岸……在人人皆是自媒体的当下,“反催收”的灰色浪潮也愈演愈烈。他们或以“帮忙”的法律援助身份出现,或以老师教你“反催收”为名号,实则是在挑战金融秩序,违法违规。

  泛滥成灾的“反催收”实是“空头支票”

  “反催收联盟”近来不断发展壮大。一部分存有不正心思的人打着“反催收联盟”的旗号,标榜自己是服务于借款人的专业组织、甚至是“仗义伸手”,来不断在借款人群中传播、扩散。

  据相关数据显示,涉及“延期还款”“二次分期”“债务重组”“停息挂账”“反催收”与“信用卡延期”等相关词汇的传播群达到10万左右。一个个标明“反催收”的群聊,恰恰是等待羊入虎口的陷阱,通过哄骗、欺诈等方式把许多没有能力偿还债款或主观意愿上不愿还债的人吸纳转变为反催收人员,从中非法牟利。

  就这样,这些“反催收联盟”在短视频APP、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平台无孔不入,甚至现身街头巷尾的广告牌。他们通过大肆宣传、话术包装,吸引欠债人的加入,通过收取一定的教学费用来教用户通过投诉“反催逃债”。投诉无果时反催收人员就会使用另一种套路——通过收取逾期额6%-10%的代理服务费来骗取债务人员费用。“反催收联盟”巧妙利用欠债人的心理,通过诱导与夸大“反催收”的作用来牟利,不仅不能解决欠款人困境,还会加重其负担,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踏入“反催收”的旋涡,欠债人要么被一再“吸血”,要么转化为其中的一员。非法发展起来的“联盟”也如同蝗虫过境,泛滥成灾,给稳定的金融秩序、正常的消费者权益造成极大危害。华丽话术、虚假包装下,“反催收”就像一张“空头支票”,不仅不能兑现,对于欠债人来说还无异于饮鸩止渴、加重困境。

 “反催收”套路多,但宗旨只有一个

  目前,市面上的“反催收联盟”已经形成了固定“套路”,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标榜“代理投诉”,但实际上“挂羊头卖狗肉”,以提供法律服务为借口伪造假证明;其二则是以传授减低息费、延期还款等技巧来骗取欠债人信任,但实质也是煽动投诉,通过相关话术来包装投诉手段、夸大作用,从而非法牟利;其三,“反催收”号称自己可以进行征信修复,利用欠债人对逾期征信的焦虑、害怕情绪,伪造材料威胁金融机构修改信用报告或是欺骗欠债人来“以谎瞒谎”。

  在这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之外,“反催收”还演化出多样化的方式,比如通过“卖惨”来渲染悲情身份,从而逃债,再比如以“有人、有门路”为借口把借款人的信息打包出售……歪门邪路的“反催收”行为逐渐显现多样化、组织化的专业犯罪性质,更有甚者已经形成一条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反催收”的套路纵然再多、花样再新,但其宗旨归根究底只有一个“利”字,往往通过多种花样、手段来包装出一种“成功反催收”的假象,但实际上是通过编织骗局获利。借“维权”之名,行欺诈之实。既不能达成所谓“代理维权”编织的退息退费美梦,反而损失了一笔毫无效果的咨询费、代理费等。

  打击“反催收”,监管“重拳”在行动

  “反催收联盟”正在“啃噬”正常的社会信用体系,破坏金融秩序,损害相关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侵害债务人的利益。有相关专家表示,健康的社会信用体系应是债务人在遇特殊情况、无法如期还款时与金融机构及时沟通,依托正规、合法渠道建立一个双向理解的“桥梁”。“反催收”行为恰是通过欺骗等手段消解债务人对金融机构的信任。随着此类行为层出不穷,相关借贷平台的不良贷款率也随之上升。

  平台与消费者之间并非对立关系,“反催收”组织却往往刻意引导对立、挑起矛盾,从而获得违法违规盈利。其掀起的恶意投诉风波,正是践踏行业底线,占用行政司法资源,影响正常社会秩序。因此,打击“反催收”黑灰产业,需要整个金融行业、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者与监管部门、警方共同努力,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的金融生态。

  自今年以来,福建、海南、北京、安徽、山东等省的监管部门就已经联合警方向“反催收”非法代理维权的行为发布风险提示,吹响加大对“反催收”打击力度的“号角”。据悉,在辽宁本溪、鞍山,江苏盐城等全国多地,警方已开展打击“反催收联盟”黑中介的相关专项行动,力度之大、行动之快、打击之深前所未有。

  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市场信用约束、健全债务违约处置机制、依法严惩逃废债行为与加强网络借贷领域失信惩戒等内容。“重拳”向灰色产业打击,才能保护金融市场行业秩序、用户利益。

  “人无信不立。”触碰法律法规的底线、以灰色产业来牟利,绝非正途。负债人也要谨防各种套路,避免落入灰色产业布好的陷阱。(通讯员  纪哲)


责任编辑:赵岳